秋葵、塔菜花、白黃瓜……這些北京“餐桌”上的新寵已然被種植在北京市水科院的永樂店試驗基地里,最適宜的土壤含水率、采用怎樣的灌溉方式才能使用水效率最大化?據悉,2018年,北京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746,位居全國前列,十三五末這一數據將達到0.75。從大水漫灌到科學灌溉,其背后的“智庫”正是北京市水科院的研究團隊。
走進試驗基地,記者仿佛一腳踏入京郊大田。既有即將進入灌漿期的小麥、又有綠油油的草坪草,8個大棚里種植著各種蔬菜、瓜果等。據市水科院副總工程師楊勝利介紹,70畝的試驗基地里,近年來先后種下過幾十種農作物。像常見的小麥、茄子、豆角、黃瓜、西紅柿、蘋果、葡萄、草莓等都是實驗田里的“老客戶”。而北青報記者發現,一個大棚里專門種植著數千株秋葵,“這是今年新引進的品種,像塔菜花、白黃瓜、小西瓜等等也是新種植的。我們的科研,可是總要追著這些北京市民的餐桌熱點來進行。”
楊勝利說,北京菜籃子一出現新寵,就意味著過上幾年就會被擴大種植,“所以我們就得趕緊引入,研究如何科學、高效地種植。對每種農作物來說最適宜的土壤含水率是多少、采用怎樣的灌溉方式才能讓用水效率最大化,永樂店試驗基地的試驗就是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
而秧苗栽下了,后面靠的就是日復一日的笨功夫。不論刮風下雨,工作人員都要定時定點對土壤含水率進行監測、分析。“同一種作物,還要反復做好幾茬試驗,最快也要兩三年才能得出試驗結論。”楊勝利說。
在水循環測試區,地面被劃分為24個獨立的土坑,里面栽種了同樣的農作物。“測坑里的土都是我們北起密云南至大興,按照不同的包氣帶結構取樣再加填,包括山前沖積扇、平原等,包含了全市的典型土壤結構。”楊勝利介紹說,種植同一種農作物,在不同土壤結構下所需的水量也不同。測坑群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不同土壤條件下灌溉的最佳狀態。
而從測坑旁地面的入口拾級而下,就進入了更為核心的地方——監測室。這里共有24套監測設備,就好像做心電圖一樣,監測感應器分別貼在測坑中的泥土里,其數據可以反映不同土層中的水分變化情況。這樣的監測已經持續了近10年時間,正是根據該監測結果,北京市不同包氣帶結構的土壤水分運移規律及其降雨有效性得到了精確的解析。(來源: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
下一篇:開拓鮮桃產業發展新業態
相關資訊
-
科技助力種業振興 | 托普云農亮相第二十屆全國…
2023.09.25 -
2022年全國智慧農業建設優秀案例發布!托普云農…
2023.03.15 -
兩年沒見,強勢回歸!全國種子雙交會,托普云農…
2023.03.10 -
托普云農:數字賦能,助力打贏農業“雙強”攻堅…
2023.03.07 -
托普云農科技助力廣東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糧田…
2023.03.07 -
墑情、蟲情、苗情手機盡掌握!托普云農科技助力…
2023.03.07 -
展會預告丨托普云農與您相約首屆中國(永康)國…
2023.03.07 -
全國種子雙交會倒計時,更多更全的種業解決方案…
2022.10.27 -
種業“卡脖子”問題如何紓解?托普給您答案!
2022.10.14 -
第四屆江西省優質稻種業大會召開!托普云農數字…
2022.09.21